小巷里走出“红木巨子”访江苏省红木家具产业杰出贡献奖获得者顾志浩
今年春节刚过,喜讯传来:江苏省红木家具产业杰出贡献奖评选揭晓,苏州市有2人榜上有名。一位是资深专家倪国梁,另一位就是年仅42岁的后起之秀顾志浩。
早些时候,中国家具协会红木专业委员会诞生7位副主任,其中江苏只占一席,这一席的得主,也是顾志浩。
人们都说,无论是个人名气,还是企业规模、品牌信誉,顾志浩都无愧于“红木巨子”的称号。
最近,记者几经周折,终于在虎丘山后山附近的苏州市浩强红木工艺家具厂里,见到了这位“红木巨子”。他,中等个子,短发,T恤,浓浓的眉毛下,两只眼睛炯炯有神,目光中透出沉稳和坚毅。他稳稳的坐在那儿,慢慢的吸着烟,语气不紧不慢,不温不火,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事情,便会扬起脸,略加思付。他的办公室,其实就是一间红木家具陈列厅,从办公桌、书柜、屏风到椅子、茶几,都是令人叫绝的红木精品,其间还点缀着许多古玩收藏品。我们的话头,从红木开始。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红木的?”记者首先问道。
“这······说不清,”他显然对这个问题没有准备,习惯的扬起脸,沉思片刻,道:“小时候听爷爷说······”
他的思绪一下子回到很久以前。他说,小时候,常听爷爷说,他们老家浙江南浔,是个千年古镇。镇上有刘、顾、张、彭四个大户人家,人称“四大家族”,据说,其中的刘家,就是清乾隆年间的宰相“刘罗锅”的族门。志浩的顾家也是名门望族,十分富有。体现大户人家身份派头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红木家具。镇上这“四大家族”,家家都有红木家具。这些红木家具,价格昂贵,经久耐用,越老越珍贵,而且可以传世,不少红木家具,还成了传家之宝,代代珍藏。
爷爷小时候,家里也有不少红木家具。直到抗战爆发,南浔沦陷,人丁兴旺的大家族迅速解体,人们各奔东西,四处逃散。顾家后代中,也有在外地做起了了红木生意······
顾志浩的父亲是南浔人,母亲是苏州人。顾志浩在南浔出生,刚刚满月,就举家迁入苏州。在志浩的记忆中,南浔老家坐落在着名的百间楼古宅群中,门前是一条小河,河两边是鳞次栉比的古建筑民居。他从爷爷那里才知道,原来,在那些古老的深宅大院里,还深藏着如此珍贵的红木家具!
采访中,顾志浩时不时的说起父亲。父亲顾海林,堪称“红木奇才”,没有上过专门的学校,也没有拜过师傅,全凭着兴趣和勤奋,在红木堆里摸滚打爬,打出了一个苏州红木界赫赫有名的“大师”。说话间,顾志浩让人送来一本书,这本书《艺海林缘---顾海林古典家具雕刻艺术藏品集》,由中国故宫博物馆研究员胡德生作《前言》。此书,装帧精美,又大又厚,捧在手里沉甸甸的。书中从理论到实践,从文字到图片,真实记录了顾海林这位红木大师不平凡的探索之路及其褶褶闪光的足迹:
他曾为苏州文物商店重新开张之时提供了大量红木家具;
他曾为周庄沈万三故居、徐达后裔故居设计和制作红木家具;
他曾为杭州城隍阁仿制全套古典家具;
他曾为苏州博物馆新馆配制明清古典家具;
······
“我是父亲一手带出来的。”顾志浩说,“父亲当过兵,复原回到南浔后,在果品公司工作,母亲在苏州市的集体商店工作。全家定居苏州后,父亲果品公司的饭碗也丢掉了,为了养家糊口,父亲就摆了个摊,做点小生意。”
听得出,顾志浩对苏州的那段童年时光印象十分深刻。他回忆说,父亲是个勤劳而又聪明的人,到苏州不久,他就有了新发现。他发现苏州城里开了几家调剂品商店,专门出售收购来的红木家具,大都是缺胳膊少腿的,还有不少是残件,像废品一样扔在边上。那时候,人们都不把红木当回事,但是父亲却知道那是好东西。于是,只要有空,只要有点钱,他就往调剂品商店跑,买些红木残件回来,然后就在家里做起了了木工活。顾志浩记得,当时他家住在剪舍桥弄,这里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院子很大,前后三进,里面住了有30多户人家。顾志浩家很小,总面积不过五十来平米。父亲就在公用的小天井里摆开了“木工厂”。父亲在那儿忙,小志浩在边上玩。父亲时不时的支使他拿把凿子、递块木料什么的。时间一长,小志浩成了父亲少不了的“小帮手”。
顾志浩还记得,父亲做的红木家具,差一点的就留在家里自己用,好一点的就放在调剂品商店卖。那时候,尽管小志浩天天在跟红木打交道,但在他的意识中,红木也就是一般的木头而已。知道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才让他彻底扭转了对红木的看法。那是他中学时期,父亲收到了一张红木床,这床很特别,一般的床,是虎腿,而这张床是象腿,又是八条腿;一般的床都是一边上床,而这张床,可以前后两边上床,取义“门当户对”。不知怎么的,这事让上海一位收藏家知道了,他几经周折,找上门来,说是愿意用他的一辆“拉达”小汽车来换这张床。但是,父亲没有答应。一旁的小志浩惊得目瞪口呆,他怎么也想不到,一张红木床,居然能抵一辆小汽车。红木的奥妙太深了!
有首歌叫《真心英雄》,其中唱到:“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对此,顾志浩体会尤深。当记者提到创业这个话题时,他深有感慨的说:“创业史很苦的”。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吧,17岁那年,顾志浩职业高中毕业,被分配到一家国营工厂工作,可是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是不肯去报到。他说他就是愿意跟父亲学做红木。见他如此执拗,母亲无话可说,父亲也只得笑笑。就这样,顾志浩早早的踏上了红木之旅。他是幸运的,走出校门不久,改革开放的春风激荡大地。父亲捷足先登,率先领取了“红木执照”,并成为苏州市首批个体工商户。这家取名“民乐红木家具商行”的新店,开在观前街附近的宫巷口,面积一百多平方米,规模在当时算是不小了。商行主要经营红木家具,货源主要靠跑,除了跑本市,还要跑上海、浙江以及无锡、常熟等周边地区。顾志浩除了要看店,还要跟着父亲跑货源。跑到一个地方,谈妥一笔生意,就想办法联系货车,货车有了,就要装车。装卸工就是他和父亲。红木家具,件件都很重,父子俩背的背,扛的扛,拾的拾,一车装下来,累得腰酸背痛,满头大汗。有耕耘,就有收获。父子俩通过开店,掘到了“第一桶金”。不久,父亲抓住机遇,投资收购了常熟一家红木家具厂,从而实现了从销售到研发、生产的重大转折。
“去常熟办厂也很苦,”顾志浩说,“工厂地位偏僻,交通不便,小车也要开3个多小时,父亲天天要去,我也经常要去,一天来回,路上就要花6个多小时。所以,三年后,我们就把常熟的厂转让了,先是在高新区租房开厂。过了一年多,就买下了这块地,面积17亩多,建筑一万多平方米。我叫顾志浩,弟弟叫顾志强,所以,父亲就取‘浩强’为厂名。现在,工厂的经营管理由我弟弟负责,他做得很好,我主要考虑的是产品展示、精品收藏以及多元发展等事情。”
前期熏陶,潜移默化,很有悟性的顾志浩渐渐形,成了对红木家具的独特见解。他说:“苏作红木发展到明清,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后人要想超过他,很难。因此,我们现在追求的,不是什么花样翻新,也不是扩大规模,而是继承。”
“那么,你对继承又是怎么理解的呢?”记者接着问道。
他又扬起脸,略加思考,道:“现在的红木家具,大都是仿古作品,所谓继承,就是既要形似,又要神似,体现传统工艺的风采。”
说道这儿,他特地介绍了“浩强厂”的两件代表作。第一件:“乾隆十八件”。2000年的晚秋,顾志浩父亲顾海林接到一张订单:为故宫1:1原样仿制乾隆书房系列家具共十八件,木料为大叶紫檀,这套仿古家具制成之后,将由上海的一家艺术品公司收藏。单子撰在手里,顾家父子既兴奋又觉得分量不轻,乾隆18件,故宫藏品,那是中国顶级艺术水平的极品,原样仿制,谈何容易!然而,顾家父子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由顾志浩带着弟弟和分管副厂长一起去北京故宫取样,然后多次组织专家论证,精心制定工艺方案。故宫方面对此也十分重视,从原料、结构到制作工艺,实施了严格的全程监督。他们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到现场抽检,他们甚至从工人手里要过加工件进行现场检验。从2001年开工,历时两年之久,乾隆18件终于仿制成功,得到故宫专家们的一致好评。第二件:“生肖太师椅”。那是2005年的事。北京故宫再次找到“浩强厂”,要求用大叶紫檀仿制一组生肖太师椅。品种不多,仅两把椅子,一个茶几,但要求极高,造型取自故宫原样,但需局部调整,其中太师椅上的生肖图案最见功夫,鼠、牛、虎、兔等,一个个惟妙惟肖,生动逼真。因为有了“乾隆十八件”的经历,顾志浩信心十足地接下了这个任务。不久,生肖太师椅完美出炉,验收合格,这套古典家具被故宫永久收藏。
两度问鼎故宫,集中展示了“浩强厂”红木家具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
顾志浩很忙。采访的一个多小时,接听了好几个电话,外面还有两拨客人正等着他。记者问他,“你现在重点考虑的事是什么?”
“我跟弟弟已经商量好了,”他说“主要做三件事,第一件是继承,把父亲留下的红木事业继续做好,红木是我们的根本。所以,我们不求产值每年要增长多少多少,只求继承好”传统的制作工艺,做出来的都是精品,确保我们产品的质量和信誉。第二件是开拓发展空间,寻求多元化发展,初步设想准备在投资领域以及不动产方面进行一些探索。第三件是搞好展示厅,建好一个博物馆。展示厅也是父亲留下来的,设在观前的聚宝古玩城一至三楼,是面积1500平方米,99年开始启用,现在正重新装修,准备年内重新开放。关于博物馆,地址已经选定,在吴中大道旁,占地27亩,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计划明年设计,三年内完工。
“为什么要建博物馆?”记者问。
“其实这也是父亲的一个遗愿,他生前已经为博物馆耗费了不少心思。”顾志浩说,“父亲一生留下了许多红木精品和收藏品,数量足有上千件。我和弟弟有个共同心愿:父亲的这些东西是不可复制的,我们一定要好好保存,传承下去。”
◆文 宗水龙